很喜歡小朋友,但每次想起某天會擁有自己的孩子,就覺得這是遙不可及的事。
但作為中女的我 [ 這是以香港及內地人對女人的嚴格水平來說,當然我仍然覺得自己好年青=) ], 如果這件事情要發生,為了自己及下一代的健康著想,一定要是十年內的事。
可惜每次回港,不得不讓我把這個計劃無限期擱置。如果我是呂大樂說的第四代失敗者,第五代,第六代的香港人,會活在一個怎麼樣的社會?
1. 又Tum又呻,活在「零危險」世界
我的經典例子:板長壽司廣告。找個打大心口,露「事業線」的女人,「Tum」個不想吃漢堡飽的港孩吃壽司。那些「BB偏食無煩惱」的思維,讓我們明白,原來有大條道理合理化小孩偏吃,也解釋了為何「偷聽男人心」的幾位三十又五的「事業型」男人要女人「又溫柔又體貼」,原來「Tum」是從小就培養到大,由老媽子到內子,哀哉,哀哉。
對於生活在獅子山下的上一代,一家十口睡一張碌架床,去酒家吃別人的殘餘,游水從中國偷渡到香港,看似電影情節,卻是上兩代的親身經歷。我們這一 代,衣食無憂,無錢買iPHONE又呻,在希斯路機場做幾日「Terminal」又呻,告訴人家現在北上神州,朋友們都覺得一個女仔上大陸,好像去了戰地似的。
2. 日英法西意, 一味學,無樣精
又一經典例子,老師手執一個鮮橙,問一個考幼稚園的3歲小朋友是什麼,他好醒答「屙橙!」老師百思不得其解,叫他再說一次,他想一想,說,「Orange....橙」。小朋友把中英混淆,媽媽一時說 Orange, 一時說橙,就變成 「屙橙!」
現今教學制度,鼓勵學生琴棋書畫無一不學, 但沒有一樣可以「持續發展」。考入名校後,拿了入場劵,懶理那些鋼琴,書法,下一目標是奧數,劍橋英文考試! 深圳假假地都出產個李雲迪,但國際知名的香港藝術家,音樂家寥寥可數。身邊同學過半學過琴棋書畫,但有誰持之以恒?
3. 死記硬背,沒有Common Sense
來到美國波士頓, 哈佛,麻省理工,Tufts, Boston College, 世界頂尖學府雲集,認識不同有「志/智」之士, 終究明白美國的「全人」教育制度。外語(西班牙文/法文)到中學才被納入必修課﹐而不會是香港人「未學好母語,便要BB學外語」。小學的課程比香港簡單得多,但大部分時間培養他們的Common Sense 及生存技考,好像怎樣看地圖及指南針,明白風雨雷電的形成,學好踏單車,游水,而不是只有課本上的學林數,劍橋英語。
港童沒有生存技能,連好Common的Common Sense 都沒有,好大原因是教育制度造成的。
還記得在美第一堂就考非洲50多個國家的地圖及美國球員名稱,(考試前是不知題目的)當時心裡一寒,最後成績當然慘不忍暏,但美國同學卻認為,那是基本知識。
在美國認識的香港人,大部分中學已到美國讀書,我跟他們有一個強烈對比:人家不單讀書叻,「玩」到非常認真。他們不但懂中西象棋,桌球,籃球,飛標,保齡,還可仔細解釋背後遊戲的規則。相比在香港只花時間在書本上,那些Social Skills, 在香港卻沒有從小培養。
大學畢業後的GAP YEAR,美國的大學生們都會「出走」。我認識一個畢業後到阿富汗旅居一年的新聞系學生,也有一人踏單車3年遊中國。在香港可以視買樓為抱負的年青人,以上種種,對他們來說,都是對牛彈琴。
3. 崇尚「同一」 (homogeneity) ,打倒「多元」(diversity) 的社會
日前閱過Roundtable總幹士崔偉恒寫的一篇文章,指出「以前香港兩間大學的一級榮譽畢業生都是香港政府的招攬對象,以至跨國企業聘請為見習生。今天,如果學生不是畢業於金融、法律,縱使以一級榮譽畢業於文科和社會科學的學生,似乎也不會十拿九穩拿到晉身中產階級的入場券。以上種種現象,來得真、來得快。」
好一句「來得真、來得快」。我就是其中一員。踏入香港大學文學院英文系課室的第一天,仿佛看見師姐陳方安生,葉劉淑儀拿著Virginia Woolf 的A Room of One's own, 在陸佑堂的門外,跟教授談尼采。那刻我有點眉飛色舞,覺得就此沉濼文人之氛圍中,吸收學術精華,學成畢業後,就可以脫貧。(本人生於草根之家,深信教育可以脫貧)。
畢業的那天拿著一級榮譽畢的沙紙,上面好像寫上「前途無可限量」。但時間讓我發現,這個只是一廂情願,我沒有選擇在劍橋讀MPhil,報AO, 做老師,入BIG 4, 最後實現了一個奢侈的理想,拿了只夠一半學費的獎學金去美國讀新聞,當然,到現在也脫不到貧,還有一筆學費債要還。
不要誤會,我不是埋怨,我很高興選了自己喜歡的路。那兩年是我人生的轉淚點。我想說的是,在香港,我們學英文,說哈囉,是為了入哈佛。我們都是喜歡「工廠」教育:我們都活在同一條生產線上,調較好一條方程式,不用思考,就得出同一樣很「完美」物件(結果):讀好書,入名校,做才子/女,賺快錢,買貴樓,生港孩。這是一個崇尚「同一」 (homogeneity) ,打倒「多元」(diversity) 的社會。
站在十字路口,我是否想讓下一代,活在這個1100 平方公里的井內呢?
*還有很多想說,下回:由查爾斯河走到泰晤士河(From Charles River to River Thames)
*還有很多想說,下回:由查爾斯河走到泰晤士河(From Charles River to River Thames)
十分同意你所說的。香港是一口小得可憐的井,然而它仍是有出口的。可惜的是,裡面的青蛙只懂自顧自的一直跳跳跳,跳得出去,筋疲力盡,無力面對大世界;跳不出去,終此一生困在井裡,看著那一片狹小的天空。
回覆刪除你我有機會跳出井外,好大原因是,我們走在前一點的起跑線上,家庭沒有十分大的負擔。一個願打,一個願捱,我會尊重不願跳的人,人各有志。我看不起的,是那些好想跳出去又沒有膽量,卻一味釋放負能量,希望別人跳走後不會成功,來說服自己留在井裡的決定是對的那種人。這就是Revolutionary Road那套戲的精粹!
回覆刪除http://www.imdb.com/title/tt0959337/
你有看芝士菇B的博客嗎,很喜歡她的那句,在英國要亂識朋友!好羨慕你的英倫之路! 努力繼續走下去吧!因年紀愈大,再這樣走是很困難的! btw, 現在的KEW GARDEN 應該超靚,個日睇完這新聞,好想衝去英國!
http://www.dailymail.co.uk/news/article-1376005/Royal-wedding-Palace-tulips-face-pruning-case-blight-big-day.html
写得好。要长篇大论,三天也不够。我还觉得有几个重点:(1)这个废柴政府,莫名奇妙的教育制度,只不过反映大部分香港人的心理病态。香港人不改,这个教育制度怎么改都是 much ado about nothing as usual.
回覆刪除(2) 港人什么都学,无样精,这句实话,还得包括人家的“价值观”。全世界值得学得东西很多。中国文化值得学的东西也很多。现在我们正处于几百年一遇的历史交叉点。西方两三个世纪来的强盛,正出现很多问题。而世界轮流转,中国经过两个世纪的堕落和痛苦的重生,正充满活力和新意。可惜香港人只懂看很表面的表面,人家正想尽办法割除的痔疮,也要拿来欣赏模仿一番;假如中国没有同样的痔疮,就是不对。好白痴,好无知,好好笑,也很可悲。
(3)香港班 cute 人,面对大陆贫困地区的人,看不见过去二十年巨大脱贫的惊人成绩,也见不到这批人的潜力,只会 “哎呀哎呀,你睇,无鞋着,一边耕田一边吐痰,好落后。OMG 失礼死人!” 完全没有意识到:这批人,就是中国人几千年还可以生生不息,死过又返生的动力,是不久的将来取替香港呢班 cute 人的原材料。
哇,越讲越多,唔好意思。有时间看看我的故事blog:www.guo-du.blogspot.com 。希望多的香港下一代能够循你的方向去找我们自己的未来。
过渡闲人
還有一種是有機會跳出去,但是一直怨天尤人,依戀井裡的日子,不改變,不自省,永不進步的人。
回覆刪除Revolutionary Road有看過,很真實,不論時代都有這樣的故事。
好靚好靚!要去影相先!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