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19日

災難資訊濫 辨真假勿盲從 陳曉君 (刊於經濟日報)

日前網上謠傳食鹽可抗輻射,中港出現市民搶購潮,即時資訊的影響力不容小覷。(新華社圖片)

原文:http://www.hket.com/eti/article/44aaf05d-f034-4f93-9eec-be85cddb35dc-774914

日本大地震觸發的核事故進一步惡化,日本首相菅直人被轟淡化核電站洩漏輻射對本土及鄰國的影響。自然災害發生後,全世界都急於得到最新的資訊,以便作出有效措施。但同時,由於災害事出突然,資訊發放或許有誤,作為市民或媒體,應該用怎樣的態度接受及發放信息呢?

香港雖然離災區約有3,200公里,但日前收到多封電郵,有關福島核電站洩漏輻射對鄰國的影響。以下是郵件的主要內容:
「英國廣播公司Flashnews報道,日本官方證實福島核電站有輻射洩漏,亞洲國家應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。如果首次下雨,應盡量留在室內,關閉門窗。如 果今日下午有雨,輻射可能會擊中菲律賓。在未來數日,不要走在雨中,因放射性粒子可能會在雨中,這可能會引起灼傷,脫髮,甚至癌症。」

以上的「報道」以旋風形式直捲各大社交網站。但很多市民第一個反應,或許沒有想過,這個報道不是由英國廣播公司發出,當中的內容如輻射可能會擊中菲律賓,及放射性粒子或會致癌更是毫無根據。

「權威」亦有假 宜核實來源
大型災難發生後,市民為了安全,很多時候沒有核實消息的真確性便會廣發朋友及親人,這是理解的。更何況,報道被指是來自新聞權威英國廣播公司。再者,亦有 通訊社日前在官方證實前,引述駐日法國領事館,指核洩漏或於10個小時內傳到東京。讀者要問,領事館說法可信嗎?他們是否詢問過專家或量度過輻射量後獲得 該結論呢?

這些都沒有在報道中提及,這道出了互聯網的可怕性-只要有電腦及手機,便能把資訊以秒間廣傳。而未被核實前,卻把信息發出,更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慌。

今次日本大地震,又見證了互聯網的力量。各方透過社交網站,以短時間告訴網民哪裏提供庇護。連當地黑幫也暫時放下屠刀,於大地震當日,告之網民社團會開放 予因交通癱瘓而回不了家的東京市民。但同時間,社交網站也成了比24小時新聞更快的媒體。多家外國媒體的記者在推特(Twitter)上不停更新在日「近 況」。例如一個擁有過萬個追隨者的外國記者,於大地震後翌日,在網上說他是第一個到達福島的外國記者。隨即便有大量網民「跟隨」他。

當然社交網站能給予大眾多一條快捷渠道獲取資訊,但速度跟質素並不掛鈎,而以這種形式發放的資訊,也衍生不同的問題——福島那麼大,他如何確定他是第一人 到達災區呢?他又不時指感到餘震,並「估計」震央是茨城沿海。如果他的資料有誤,記者是以個人還是以公司身份,把消息透過社交網站發出呢?如果是前者,那 末,他對資訊的真確性便沒有法律責任,因這純是個人觀點。

新聞娛樂化 對死難者零尊重 

 另一外國電視台記者又發帖指,看見那些災民後便感到十分痛心。如果這是記者採訪後的手記,還說得過去。但如果記者視推特(Twitter)為另一新聞平台,作為記者,在這些時候,是否應該把個人感情放下?這些問題,是需要思考的。
而最不想看到的,是對時事新聞的不尊重。每晚用膳時間,從電視綜藝節目中,兩位美女在鏡頭前,恍如新聞報道員,嚴肅報道地震消息。但瞬間後,便說轉看輕鬆 新聞,如某兩位藝人復合之類。這種新聞娛樂化的現象,是社會的悲哀。這樣的綜藝節目,教人怎樣嚴肅地對待新聞及死難者?

現今資訊發達,資訊變得容易掌握,作為大眾,應時常對新聞內容抱懷疑態度。譬如那個聲稱是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內容,只要簡單在谷歌搜查,便知道英國廣播公 司是沒有Flashnews這個欄目。再說,如果需要核實地震震央或幅度,瀏覽日本氣象廳便一目了然。而作為媒體,災難當前,信息發放的速度是很重要,但 準確性亦不容忽視。以某通訊社為例,它引述駐日法國領事館指,核洩漏或於10個小時內傳到東京,但為何不可以提供多點資料,如以上說法是有甚麼專家的根據 呢?如果官方遲遲未能核實核洩漏情況,卻欲報道法國領事館的消息,記者是有責任盡全力向大眾交出與該消息有關的證據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