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閱讀此書前,欲撰寫讀前感,記下過去幾個月部分人對華叔的批評的一些想法,並視之為一份紀錄,讓自己跟華叔隔書對話後,看看自己的想法有否改變。
對於華叔是共青團前身的團員,部分泛民議員感到震驚,甚至難以至信。但我倒認為這是合情,合理的說法。90年前的中國,正如電影《建黨為業》道出,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年代。建黨之初,其哲學是求得人民的解放(脫離外國的侵略);實現國家繁榮富强。那時候,文革還未來臨,試問一直以「愛國」自居的華叔,又怎會不被這個建立了新中國,讓國家逐步脫離列強侵略的共產黨吸引?
這讓我們明白華叔為何透過電視,目擊22年前廣場的一役後,慨嘆「這終究讓我看清黨的本質。」如其怪罪華叔之錯,為何不說當他得悉其真實一面後,選擇拂袖而去,才是正確的決定?
如果華叔有幸欣賞《建黨為業》那一段學生愛國運動的描述:北洋政府在法國的要求下,需簽定不平等的巴黎和約,一大批學生隨後包圍中國代表團住所,最後中方拒絕簽署,學生宣佈結束罷課,愛國運動得到勝利。他又會否慨嘆,直到今天,為何這8000萬人,看過電影後,熱淚盈眶,卻未有反思,為何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學生的愛國行動被視為愛國,但70年後在北京的廣場上,愛國行動卻被視為叛國?或不論對錯,最少100年前學生有示威的權利,但隨時間流逝,這權利卻為何逐漸被剝削?
讓香港市民更不解的,可能是,為何華叔要等到22年前才明白這個組織的真實一面?早在40多年前的文革,還不夠讓他看清事實的真相嗎?
或者,作為基督徒的華叔,深明要寬恕別人70個7次,他寧願相信,文革只是一小撮人的錯誤,有權之士返魂乏術後,社會便會好過來。但現實告訴他,這是神女有心,襄皇無夢。
這讓我們明白華叔為何透過電視,目擊22年前廣場的一役後,慨嘆「這終究讓我看清黨的本質。」如其怪罪華叔之錯,為何不說當他得悉其真實一面後,選擇拂袖而去,才是正確的決定?
如果華叔有幸欣賞《建黨為業》那一段學生愛國運動的描述:北洋政府在法國的要求下,需簽定不平等的巴黎和約,一大批學生隨後包圍中國代表團住所,最後中方拒絕簽署,學生宣佈結束罷課,愛國運動得到勝利。他又會否慨嘆,直到今天,為何這8000萬人,看過電影後,熱淚盈眶,卻未有反思,為何差不多一個世紀前學生的愛國行動被視為愛國,但70年後在北京的廣場上,愛國行動卻被視為叛國?或不論對錯,最少100年前學生有示威的權利,但隨時間流逝,這權利卻為何逐漸被剝削?
讓香港市民更不解的,可能是,為何華叔要等到22年前才明白這個組織的真實一面?早在40多年前的文革,還不夠讓他看清事實的真相嗎?
或者,作為基督徒的華叔,深明要寬恕別人70個7次,他寧願相信,文革只是一小撮人的錯誤,有權之士返魂乏術後,社會便會好過來。但現實告訴他,這是神女有心,襄皇無夢。
要明白,艾未未不是艾神,華叔也不是聖人,他們,正如華叔所言,只是歷史長流中的一滴小水滴(不是沙沙石石)。誠言,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?如果泛民中人堅持他過去的這段經歷是錯誤,同時也不能接受這個事實,那末,他們是否視華叔為神?
早前的評論文章已寫過,市民把民主維權人士視為神的可怕之處,在於我們無限地放大他們的工作,視自己渺小如螞蟻,把我們與他們的距離愈拉愈遠。我們佩服華叔的敢作敢為,是我們佩服他幹了自己幹不了的事,他因此由人變神。但實情是,我們不是不能,而是不為,只因我們害怕 ﹣害怕失去自由,害怕沒有機會踏足內地......
華叔生前說過,他雖然多年未有踏足內地,但比很多人更了解中國。話雖如此,你也曾說,如果有機會回國,最掛念的,是山山水水,最想去的,就是黃山。那末,就讓我送你這一支花 ,這幅相是去年在黃山拍的。看著,心中不禁想起龔自珍的「 落紅不是無情物,化作春泥更護花。」
華叔散落的花已跌進泥土,上星期在火車站外悼念的不少80後,三個月前的年青藝術家,不就是春泥下的小花嗎?